很多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;其實,節氣是根據陽歷劃定的喔!

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,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,

每段落各佔黃經15℃,所以二十四節氣的西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。

 

 

二月十八日或十九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「雨水」。「雨水」,指冰雪溶化成水;雨水也是標誌著一年降雨的開始,藉助大地向上升騰的陽氣,花草樹木也都漸漸地抽出新的苗芽。雨水分為三候:一候獺祭魚,此時節,水獺開始捕魚了,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;二候鴻鴈來,五天過後,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;三候草木萌動,再過五天,在「潤物細無聲」的春雨中,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。

 

今日既是正月十五元宵節,同時也是今年第二次超級滿月的出現,且今次月球跟地球的距離更是今年最近,只有約35.77萬公里,而兩個日子同日出現幾乎是百年一遇 。中央氣象局表示,今天北部及東半部雲量多,可能無緣賞月,中南部雲層偶爾透光,較有機會賞月。

 

節氣食物

春季萬物生發,天氣轉暖,早晚較冷,容易出現皮膚口舌嘴唇乾裂等問題,建議多吃新鮮蔬果以補充水分,少食油膩食物,以免陽氣外泄。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,多吃甜味,以養脾臟之氣,韭菜、香椿、百合、豌豆苗、茼蒿、薺菜、春筍、紅棗、山藥、蓮藕、芋頭、蘿蔔、荸薺、甘蔗等食材,都是春季不錯的選擇。唐代藥王孫思邈說「春時宜食粥」,提醒我們春季可以多喝粥。

 

節氣養生

雨水到驚蟄期間,正值萬物生命力最旺盛之際,所以養生重點要順應春天陽氣初發、萬物始生的特點。《黃帝內經》說「春主肝」,肝臟在春季活動旺盛,但肝木易剋脾土,因此春季稍有不慎容易損害脾胃,同時春天降雨多,濕氣重,濕邪易困擾脾胃,所以此時要留意保養脾胃。中醫稱脾胃為「水谷之海」,人體機能的活動基礎,都和脾胃有關,脾胃健旺,臟腑才能強盛,脾胃協調,有助調節新陳代謝,脾胃亦是元氣之本,脾胃傷則元氣衰,因此脾胃虛弱容易滋生百病。

 

今年的雨水節氣落在元宵節,(元宵節也是【中國情人節】喔,古代未婚男女結識對方的日子。舊時女孩不隨意外出,但元宵節可以結伴出遊,未婚男女正好借賞花燈為自己物色對象,「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」)。「 北天燈‧南蜂炮」是臺灣重要的元宵節慶民俗,2019年台灣燈會由屏東縣主辦,以「騰躍昇平」為主題,主燈以東港當地的「鮪魚」特色為設計主軸,共有大鵬灣燈區、屏東燈區(綵燈節)及東港燈區3大燈區。在這特別的一天,跟心愛的人一起欣賞璀璨燈會,是一種無需言語的幸福!

 

寶茶已亥年初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