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在每年西曆的9月22日或23日,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第十六節氣。秋分和春分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。我國古籍《春秋繁露•陰陽出入上下篇》中說:「秋分者,陰陽相半也,故晝夜均而寒暑平。」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,直射地球赤道,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,各12小時。
秋分曾是傳統的「祭月節」,古有「春祭日,秋祭月」之說。據史書記載,早在周朝,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習俗。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、地壇、月壇、天壇。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。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。
秋分之後,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,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,早晚開始有涼意,中午也不在那麼炎熱。
節氣養身:
在精神養生上,秋分時節,天氣逐漸轉涼,氣候漸轉乾燥,日照減少,因此人們的情緒南難免有些垂暮之感,故有“秋風秋雨愁煞人”之言。所以這時應保持神志安寧,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曰:“秋三月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。”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,以養“收”氣;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,使肺氣得以舒展。中醫認為,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,因此,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,凡起居、飲食、精神、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“養收”這一原則。
在身體保養上,秋分後,氣候漸涼,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。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患有慢性胃炎的人,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。飲食調養方面,應多喝水,吃清潤、溫潤的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、蜂蜜、乳品、梨等,可以起到滋陰潤肺、養陰生津的作用。秋天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復發,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等的復發,患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範,則會加重危險。
節氣食養:
在飲食攝養上,因秋屬肺金,酸味收斂補肺,辛味發散瀉肺,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,要儘量少食蔥、薑等辛味之品,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。同時秋燥津液易傷,引起咽、鼻、唇乾燥及乾咳、皮膚乾裂、大便燥結等燥症,宜多選用甘寒滋潤之品,如百合、銀耳、秋梨、蓮藕、柿子、等,以潤肺生津、養陰清燥。另外也可以多吃當季的食材包括: 金針、山藥、文旦、檸檬、及芝麻。
春華秋實,在繁茂的秋收季節,天高氣爽,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機,有空應出外走走,看看美麗風景,讓身心舒暢。
今年的秋分剛好落在中秋節的前一兩天,祝福大家有個平安、順心、健康的中秋佳節!
寶茶 戊戌秋